Thursday, 21 November 2013

林连玉基金 《2013年大专生文化之旅》 之 “茨厂街+苏丹街考察”

来来来!
一起跟随理大的几位学生,展开一段前所未有的 《大专生文化之旅》吧!^.^


10月26日,我们搭了5个小时的巴士,终于于凌晨5点抵达了 KL!首先最重要的是—— 到林连玉基金的办公室继续睡觉!大约早上9点,我们才前往尊孔独中,与来自马大、工大、博大、UTHM等其他大专生会合。
这就是我们每次活动集合的地方。左边是尊孔独中,建筑物是现代型的,11层楼高,而且还有电梯!右边则是尊孔国中。本人很喜欢国中的建筑物,因为带有古色古香气味,勾起以前在学校走廊奔跑的回忆,好怀念哦~~  
非常钦佩尊孔的历史!有兴趣知道的同学们可以浏览:尊孔历史

早上10点,苏丹街和茨厂街的文化之旅开始咯~!我们分成两队,并且有导览员带领我们,向我们介绍吉隆坡的古迹文化~ :)

茨厂街的由来
原来,“茨厂街” 的名字是原自于一间木茨(木薯粉/Tapioca)厂。。。当时,叶亚来,吉隆坡华人加工业的始祖,在那条路设立了木茨厂,并聘请外国工程师和引进欧洲搅拌器,将木茨加工成粉。“茨厂街” 的名字也就因此而来~~ (可惜最终茨厂因生意失败而关闭了。)
那为何英文名又称 Petaling Street 呢?那是因为茨厂街一代有座山,名为八打灵山(Petaling Hill)。可是因为于1953年,在八打灵山建了精武体育馆后,人人都把这山命名为精武山,慢慢地,大家就忘了精武山的本名——八打灵山。。。:(

1。人镜慈善白话剧社(Yan Keng Benevolent Dramatic Association)
成立于1920年,是吉隆坡历史最悠久的文艺类社团,以研究改良戏剧音乐歌咏艺术慈善为主。在全盛时期时,会员多达13000人。如今,社团依然存在,但是剩下的会员很多都已上了年纪,而鲜少年轻人对文艺感兴趣。人镜白话剧社本着“以人为镜,可知得失”的名言走过漫长世纪,多年来也为社会贡献了不少。他们注重慈善工作,为社会进行募款和义演,所筹募的善款有几百万令吉!
大家有注意到这座建筑物的特点吗?西方的构造 + 中方的水墨书法招牌 = 中西合併


2。邝福荣洋服(Kwong Fook Wing Tailor)
跟人镜白话剧社同一个建筑物别看它小小间,路过都被忽略的样子,它可是帮了很多政治人物量身定做英式风格的洋服哦!现在已经是第三代在经营了。:)
1974年,我国第二任首相,敦阿都拉萨传着邝福荣的洋服,到中国与毛泽东会面,并踏上万里长城。

3。杂货行
建于1932年,是整条苏丹街最漂亮别致的一栋建筑物,也是吉隆坡少数具有建筑艺术价值的店屋之一!目前杂货行已经变成背包客栈,可以看到外国游客坐在阳台,一边享用早餐,一边观察吉隆坡一天忙碌的开始。
导览员告诉我们,客栈不允许大量的游客进去参观,因为以前他们开放时,很多古董被偷了。不过,若想要进去参观,可以尝试问问店员。:)

4。李霖泰菜市场(Lee Lam Thye Market)
原名为道理巷(Truly Lane)或菜巷。它是由建筑物之间的巷子所形成的,一共有4个出口。1990年代,为了纪念当时的人民代议士为维护小贩的权利而做出的贡献,因此把名字改成“李霖泰菜市场”。这个菜市场是目前茨厂街一带唯一的传统市场。
菜市场里面,有4个古老的钟,有人称他们为东南西北钟,或者高钟。虽然那些钟已经不能操作了,但是它们属于历史的一部分,值得留念。

 5。中华戏院
位于中华巷(Madras Lane)。巷子的名就是原自中华戏院而来的。在30或40年代时,这里是一家演大戏的戏院。孙中山也曾在这里的舞台上演讲。过后,建了中华戏院,开始放映电影。以前,会有很多人来看戏,而戏院附近也开了很多小贩的摊子,非常热闹!
可惜的是,中华戏院曾经发生数次的火患,少了又建,建了又烧。慢慢地,繁华热闹的情景也就变得沉寂起来了。如今,如果你去到那里,已经看不见中华戏院。迎面而来的只是一个泊车的空地。。。

6。恩记唱片行
站在中华巷,后面是李霖泰菜市场,前面是停车场(以前是中华戏院的所在地),右边便是恩记唱片行了。若想寻找六、七十年代的歌手唱片,可以来到这里。老板娘虽老了,但是仍然亲自打理公司。老板娘不舍得把店关闭,因为这间店是她的丈夫的一番心血。虽然丈夫已去世多年,可是可以感觉到老板娘对丈夫的思念。所幸的是,这间店还是有顾客,而且他们也做批发的生意,而老板娘也把儿子叫回来替她接管这门生意。(摘自:LaTeaFor2
真希望历史能长久地延续下去,在这科技与工业发展蓬勃的年代,也有空间让历史融入我们的生活里。
1972年5月10日下午1時正,邓丽君来到了恩记唱片行举行签名会,几乎把店挤爆了。

7。旧邮政局
1911年落成,采用Tudor风格,在一楼有走廊,屋子的角落处则切割成斜面式的入口。很特别的是,每当人们看见邮政局升起红旗时,就知道邮件将在不久后抵达。这是因为当邮件抵达巴生港口时,消息便会通过电报(telegram)传到吉隆坡,然后邮政局便升起红旗告诉公众,邮件将要抵达了。当邮件抵达后,红旗便会下降。
有人建议把这间旧邮政局修复,然后变成博物馆,但至今仍没任何动静。。

8。鬼仔巷
鬼仔巷的名称由来,有两种说法:
(1)以前有很多小孩子在那里完,因此把那些小孩称为鬼仔,名称由此而来。
(2)因为那条巷子聚集了很多吸毒鬼等等,因此被称为鬼仔巷。

9。古时候精美的路灯
看到这个精美的路灯吗?它的杆子有凸出来植物花纹,而上面的路灯则是像灯笼那样。这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所建造的,而且整个茨厂街一带只剩下4个了。据说最早的是在1905年便存在了。
有种感慨,为何槟城的壁画会让那么多人不惜顶着大太阳也愿意到处去寻觅,而吉隆坡这么特别的4盏路灯却留在偏僻处,没人发觉?或许吉隆坡的文化团体可以像槟城那样,搞类似“寻宝”的活动,让游客能够根据地图把4盏路灯都寻出。

10。Gurdwara Sahib Polis
以前马来亚的警察,很多都是锡克人(Sikh)。这间不是一个警察局,只是一个转站。从外国来到马来亚当警察的锡克人,会在这里集合,然后才被派到不同的地区去服务。

11。积善堂
积善堂是一所老人院,于100多年前,由吉隆坡开拓功臣,叶亚来,所建成。它是让无依无靠的年迈矿工养老的地方。此外,它也是个殡仪馆。去世的无依无靠的老人,尸体将会摆放在积善堂。一些富有的善心人士会捐款,作为这些死者的葬事资金。若死者得到很多捐款,就能拥有华丽一点的丧事处理,否则只能简陋地被埋葬。
1980年时,有个大集团收买了积善堂,欲在该地建造18层楼的酒店。1985年,积善堂正式迁出该地。可是,建酒店的计划迟迟未落实。当时,积善堂还留有一名两层楼的外墙,刻着“积善堂”三个字,无时无刻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。荒废了一段时间后,该地成了吸毒者天堂,也因为吸毒者而引起来数次火灾。在2006年12月,积善堂在隆市政局(DBKL)的喝令下,连外墙也被拆除了,成为一个停车场。从此,这百多年历史的建筑物也正式离开了我们。。。

12。Sri Mahamariamman Temple
建于1873年,是个非常美丽的印度庙宇。五颜六色的雕刻非常吸引人,让人忍不住拿起相机拍照。但是,忘记了到底是不能在里面拍照,还是为了尊重,所以我们没有拍到里面的照片。
这是它的外观。 

 它的雕刻是不是很精致呢?

每年的大宝森节都会有游行,从这里到 Batu Caves 的黑风洞,场面浩大壮观!

13. 乐安酒店
1938年 - “乐安茶室”创办。只有两层楼高,业主在楼下经营茶室,楼上则充当住家用。
1955年 - 改建成三层楼,改名为“乐安大旅社”,楼上开始供做旅馆用途。
1971年 - 再次修为四层楼,改名为“乐安酒店”。
 关闭前的乐安

政府为了要建MRT捷运,收购了许多苏丹街一带的店屋。乐安酒店奋斗了两年多,最终于2013年10月1日暂停营业。乐安酒店check out了。。。:'(
 
我们站在已关闭的乐安酒店门外,听着导览员解释。我心里真想乘坐时光机,回到乐安酒店还没关闭的时候,看看它营业时的情景,尝尝它的食物。。。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吉隆坡人,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要去留意这些吉隆坡所拥有的独特风光。如今它们即将消失了,突然感到很遗憾,为何之前从不惜福。。。

乐安酒店的铁栅栏以及墙壁上,贴满了许多公众的心声:
“Hentikan rampasan tanah adat”
“你的良心去了哪?”
“乐安在心中”
“没有乐安,去哪里买好吃的鸡蛋饼? ”
“还我乐安”
“乐安加油!乐安长存!”
“土地是人民的,不是政府的!!”
“奸商掠夺土地,政府竟是帮凶!!”
“乐安,永远怀念你,支持你,加油!!”
“All the best to Lok Ann!”
“建立历史需要上百年,摧毁历史只需要一天。支持乐安!!”
 “乐于己利,安得人心?”
“纳吉要埋葬多少马来西亚的历史?!”

乐安也挂了一张布条告诉公众们:“乐安谢谢您在过去75年的惠顾和支持”


14。 吉隆坡福音堂(KL Gospel Hall)
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英国宣教士筹建,最早的教堂是由木板构造而成的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,才有如今的砖造建筑。它是马来亚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学校,因为当时的宣教士认为,女性也应该拥有教育的机会。



渐渐地,已经是中午了。我们顶着大太阳,爬上精武山。[还记得精武山的原名吗?在开头时有提到的。;) 答案就是八打灵山啦!)]
朝气蓬勃的导览员,拖着很重的扩音器爬山,也能比我们快。。。走了半天,还蛮累的。。。

15。精武体育馆
当初会建体育馆,是因为附近有很多学校,可是那些学校都没有运动的地方,因此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地。里面设有羽球场和马来西亚第一个奥林匹克规模的泳池。此外,我们在当天也看到很多学生在那里练习武术。

精武体育馆的墙上挂了精武创始人的照片——霍元甲。

16。Taman Merdeka
演变:华人和马来人社群的坟场——> 高尔夫球场——> 公共的绿色空间或公园。
名称:东姑阿都拉曼公园 (Tunku Park) ——> 独立公园 (Merdeka Park)
独立公园小丘上有个伞状的演奏台,形状独特,人人都称它为“冬菇亭”

如今的独立公园已失去了绿色,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了。这是因为首相纳吉在2012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,将在未来的十年,分三个阶段,在独立公园的遗址上建筑118层大楼,作为商业办公室、购物中心和公寓用途。国民投资机构(PNB)将完全负责建筑这座大楼的费用和成本。

我们须思考的是:
- 这座大楼是否会变成一个白象计划?
- 会不会加重吉隆坡的交通负担?
- 对周围的社区、居民、学校和宗教场所有什么影响?
- 对周围的文化遗产有什么影响?

关于独立公园的报导:The Malaysian Insider

17。国家体育馆
- 1949年,英国举办二战后的首次国际羽毛球比赛——汤姆斯杯。当时马来亚是英国殖民地,因此也参加了。由一群爱好羽毛球的人组团参与,第一次比赛竟然进了决赛!决赛是马来亚对垒丹麦(Denmark)——8比1获胜!!当时有个规定,胜出的国家必须主办下一届的比赛。由于当时马来亚和新加坡还是英国殖民地,而且马来亚还没有正式的室内体育馆,因此就决定在新加坡举行。
- 第二次汤姆斯杯在新加坡,马来亚也进了决赛。马来亚对垒美国——7比2胜出!!又面临成为主办国的难题。
- 第三次汤姆斯杯仍然在新加坡进行。马来亚对垒丹麦——8比1胜出
- 1960年,兴建了第一个马来亚室内体育馆——国家体育馆
- 第四次汤姆斯杯,在国家体育馆进行。马来亚对垒印尼——3比6落败
- 从此,马来西亚就一直没有尝到汤姆斯杯的冠军宝座了。
- 过后,为了培育人才,政府把全国的精英聚集在 Victoria Institution,并展开训练。
- 终于,在1992年,马来西亚的 Rashid Sidek 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僵局,成功为马来西亚夺得冠军

我们坐在门外,听导览员叙述国家体育馆的故事。后面的保安人员不允许我们进去参观。
哇,原来除了运动,国家体育馆也举办了很多演唱会呢!
其中有 Muse,DBSK,Wonder Girls,CN Blue 等等!

这是体育馆的后方。看到圆圆的屋顶吗?其实以前是凹进去的。
话说,建筑国家体育馆的时候,刚好是工业革命,所以铁的价钱非常昂贵。为了减低成本,马来亚运用了高科技的压缩纤维做成屋顶。虽然是凹进去的,但是屋顶不会积水,因为排水系统非常好。工程师说,只要有良好地保管,压缩纤维可以20年换一次。
可是由于管理疏失,导致该系统在80年代发生漏水事故,因此后来屋顶就换成了现今所看到的圆形屋顶。 

18。Victoria Institution
这是 VI 的入口,其实就在国家体育馆后方而已。中一至中五是男生而已,而中六则是女生而已,好奇怪。。>.< VI 的旧址是在独立广场(Dataran Merdeka),可是由于那边经常发生水灾,所以就把学校搬到山上了。
知道 VI 的由来吗?当时马来亚还没独立。英女皇庆祝50岁大寿时,马来亚也举办了游行。游行所剩的钱就拿来建 VI 了。(哇,以前真好,有剩钱就有学校。现在呢?剩钱的话去了哪?。。。)
原来 VI 也是富有历史的地方呢!大家可以看这里:关于VI。马来西亚的第一队和第二队男童军是来自VI的呢!而且马来亚独立之前,有模拟的选举,也是在VI进行呢!还有很多很多 VI 学生的点点滴滴,好有故事的一所学校啊!

19。默迪卡体育馆
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第一任首相——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的地方啦!想知道当天的情况是怎样的?可以读这一篇文章原来当天东姑喊了 Merdeka 七次,可是反应不怎么热烈。。。唉,怎么当时的马来亚人都那么含蓄呢?历史性的一刻咧!一个国家诞生的时刻咧!应该更积极一点才对啊~~ 可是看到出席人数那么多,甚至还有来自别州的人包巴士来参与,看得出这一刻对马来亚人来说,是多么地有意义。


这里可容纳2万人,包括3000千个有盖座位。馆内有50个旋转门,可以在半小时内坐满全馆,并能在10分钟内迅速清场。


默迪卡体育馆也举办了许多活动。拳王阿里与Joe Bugner 的冠军争夺战(阿里获胜)。已故天王Michael Jackson 的演唱会,他乘坐坦克进入现场。还有许多歌手的演唱会,例如:Avril Lavigne,Big Bang,张学友,等等。


如今,默迪卡体育馆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



20。陈氏书院
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哦!

这座陈氏书院,与中国广州的陈氏书院可以说是一模一样,只是中国的大了三倍。陈氏书院是陈秀莲去了中国几趟,参考那里的建筑构造,并带回来马来亚,所以可以说是中国广州的陈氏书院的“迷你版”哦~
住在吉隆坡的朋友,有没有觉得“陈秀莲”这个名字很熟?陈秀莲是吉隆坡第一个经营铁厂的华人,而且也有一条路是以他来命名的哦——Jalan Chan Sow Lin。
摘自:关于陈氏书院
想欣赏更多陈氏书院精美的手工雕刻等等?点击这里吧~

21。中华大会堂 / 隆雪华堂
- 就在陈氏书院的对面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哦!
- 不分籍贯,解决华社问题
- 坐落于茨厂街的尾端,人们称它为“龙尾”,有种保护着大家的感觉


这一趟大约三小时的《文化之旅》就到此结束了。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马来西亚的文化?面前还有更漫长的旅途呢!
年轻人所认识的茨厂街与旧时的茨厂街已经是天壤之别了。文化遗产正慢慢地在消失着。。。我们也来尽一份力,延续这些文化吧,别让它们被时代的变迁所埋没了!
想知道或回忆旧时的茨厂街样貌?来听听看长辈们的心声吧~~ 中国报:茨厂街回忆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